银行对钢贸行业大口径无缝钢管收缩使其雪上加霜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成熟之前,鉴于钢贸企业缺少固定资产、资金占用时间较长的特点,银行对钢贸商的贷款一直谨慎,主要是房产抵押融资,规模相对不大。
随着2005年以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通过创新担保和质押方式给钢贸商放贷的方式逐渐活跃。特别是2009年的“四万亿”刺激,在银根放松背景下,银行纷纷通过创新方式(互保联保、仓单质押等)对钢贸企业融资,一方面通过钢贸商保证金存放得到大量存款,另一方面完成了向中小企业放贷指标、获取可观的利息和中间业务收入。
在钢价上涨及销售旺盛阶段,这些创新的融资可谓多方共赢。然而2011年下半年国家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加强对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的调控,钢材下游需求走弱,12年出现45号无缝钢管购销价“倒挂”现象,使得前期过度扩张或违规吸贷的钢贸商陷入信贷危机,银行对钢贸行业授信的收缩使其雪上加霜。
花旗研究今年初的一篇报告指出,在中国主要钢铁交易中心--上海,去年对钢贸商的贷款约达到1800亿元人民币,大约20-30%是用于钢铁以外用途,不太可能收得回来。花旗预测,银行业者对钢贸商的贷款今年至少将减少20-30%。而根据上海钢铁服务业行业协会的估计数字显示,2012年上海地区对钢贸商的贷款降低1500亿元人民币,低于2011年的2100亿元。
联系人:王经理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负责人:张经理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