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产能过剩 5年从暴利走向亏损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钢铁行业这个曾经的暴利行业从利润20%走到亏损边缘,只用了5年的时间。
中国巨量的铁矿石需求并未带来“量大从优”的买方优势,相反,国外三大矿山巨头却赚得钵满盆盈。
过去的几年,中国钢铁行业总体上技术含量更低的长材品种比板材品种盈利更强的尴尬局面一直存在。
2011年12月19日,在上海召开的钢铁行业运行分析协调会上,一位与会代表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今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运行总体平稳,但10月份以后,钢铁行业运行出现新情况,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市场倒逼机制进一步强化。
紧随其后,12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做好两节两会期间工业经济运行组织协调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帮助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克服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防止出现大面积资金链断裂”。
虽然未提及钢铁行业,但该文件第二天就以简讯的形式被刊登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官方网站上。
这绝非危言耸听。对于国内钢铁行业而言,冰冷刺骨的寒冬来得更快了些。中钢协2011年10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77家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47%,环比下降82.6%,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亏损面由9月份的9家增至25家,亏损面扩大为32.5%,亏损额为21.25亿元,比9月份增加18.3亿元。
中国第二大钢铁公司——鞍钢在1至10月份创造了1927.07亿元的销售总收入,但其利润仅有26.94亿元,销售利润率跌至创纪录的1.4%。
同样另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行业利润已跌至冰点的事实。2011年1~10月,500万吨以上钢铁企业利润率下降到了2.99%,而大部分国营钢铁企业利润率低于2.99%这一水平。
“原材料价格上涨,运营资金趋紧,钢材价格持续下滑,钢铁全行业已经陷入全面亏损边缘,10月份的利润总额和销售利润率已分别降至13.8亿元和0.47%。”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张长富在12月17日召开的“2012年中国钢铁市场展望”年会上发出如此感慨。
在2006~2007年的好日子里,钢铁行业的毛利率可以达到15%~20%。如今,钢铁业却面临全面亏损。
上游:高高在上的铁矿石价格
业内人士分析,钢铁业从高峰迅速滑落到谷底,上、下游的双重夹击是主要致因。
在我国钢铁产能大幅扩张的同时,由于国内铁矿产资源并不充裕,作为上游的铁进口矿石(以品味63.5%的铁矿为基准)价格连年持续大幅增长。2000年,中国铁矿石进口6997万吨,2005年达到2.75亿吨,到2010年进口量已经达6.2亿吨。进口矿产消费比例从2000年的25.21%持续增长至67.72%。
过去几年里,中国巨量的铁矿石需求并未带来“量大从优”的买方优势,相反,来自中国的需求推涨了全球铁矿石价格走势。铁矿石原材料价格芝麻开花节节高,从2000年进口铁矿石的价格约在20~30美元/吨一路飙升,逼近200美元/吨。“疯狂的石头”价格翻了好几番。
2011年,铁矿石价格高位宽幅震荡,振幅在120~200美元/吨。由于中国强劲的需求,铁矿石价格于2月中旬创下193美元/吨的记录,尽管下半年有了明显的跌幅,10月铁矿石价格跌至120美元/吨,随后因中国钢厂补充库存,价格又升至134~136美元/吨。由于前几个月价格很高,全年的价格平均大约仍在170美元/吨的范围。
另一方面,国内铁矿石库存量仍然上升。截止2011年11月末,国内主要港口铁矿石库存量为9733万吨,同比增加2571万吨,增幅为35.9%,消化这些高价位买下的铁矿石,成为许多钢铁企业的一块心病。
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三大矿山巨头牢牢垄断上游供应,凭借垄断优势,不断蚕食钢铁业的利润空间。据主管部门一份内部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国内大中型钢企实现利润897亿元,折合美元计算(按照2011年2月17日人民币汇率1美元=6.5846人民币元)约合136亿美元。而必和必拓全年净利润为170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钢铁行业的总体利润,甚至不及必和必拓一家矿山的利润。
分析人士认为,三大矿山巨头“获取巨大利益后仍不满足,继续对国内钢铁企业敲骨吸髓”。从2010年开始,一年一谈的铁矿石长协价被三巨头摒弃,由一季一谈的季度价取而代之,并逐步过渡到指数化定价。原因在于,过去的几年,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大多数时间高于长协价,将长协价格逐渐向现货价格转化,矿商便能攫取更大利润。
下游:“跌跌不休”的钢价
在下游,钢铁业同样面对着萎靡不振的市场需求和“跌跌不休”的钢价。
2011年上半年钢材价格短暂上涨,但是从三季度市场需求开始走低,钢材价格率先下跌,之后延续弱势至今。
就国内市场需求看,2011年以来房地产继续实行严厉的调控政策,商品房更是重点调控对象。目前虽形势仍不明朗,但2012年商品房继续实行严厉政策几乎是板上钉钉。商品房投资增速面临继续下滑的风险,全年商品房对钢材消费的提振继续低迷,增速或出现负增长。
此外,交通基础设施及相关设备的用钢需求预计将继续下降。
由中钢协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1~10月我国总计出口钢材4099万吨,其中10月份出口环比出现大幅回落,降幅达9.26%。业内人士分析,导致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来自外部——自二季度以来,国际钢价持续下跌,美国粗钢产能利用率的下滑也同样反映了外需低迷的现状;欧洲方面,欧债危机愈演愈烈,钢铁市场情绪继续恶化,严重需求萎缩。
综合来看,2012年,我国钢铁行业将继续面临产能过剩压力的事实已毋庸置疑。
“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是常态,只是期望今年总体供应过剩问题有所改善。”一位大型钢铁贸易商表示。然而,目前国内钢铁行业的产能扩张问题并不乐观,产能过剩似乎并无缓解迹象且在继续加剧。
突围方向
面对新的危机来临,国内钢铁企业纷纷借道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之名,继续扩大产能,大量投资“轧、板、带”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方式突围。
“十一五”期间,国内冷轧产品产能在持续高速扩张。数据显示,2011年1~10月,全国重点大中型企业热轧宽轧机生产总量累计1.12亿吨,同比增加3.5%,其中供冷轧等下步工序用料为3977万吨,同比增加10.9%,占其产量比重为35.4%,为近年来最高水平。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国内计划新增冷轧生产线33条,设计年产能1844万吨;镀锌20条,年产能993万吨;硅钢6条,设计年产能160万吨。至2012年末,我国冷轧年产能将达1.2亿吨,是2008年的近两倍;硅钢1530万吨,为2009年产能的两倍还要多。
然而,事实证明,结果却是“种瓜得豆”,适得其反。
就2010年中国钢铁行业各不同品类盈利能力来看,以长材为代表的线材、螺纹钢的盈利能力在80%的时间段里比冷热轧、中厚板等板材品种要多一倍的利润。
一般来说,技术含量更高、门槛更高的产品理应比门槛低的产品获得更高利润。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国钢铁行业总体上技术含量更低的长材品种比板材品种盈利更强的尴尬局面一直存在。
2008年金融危机后“铁公机”等建设工程得到了大量投资,对于那些精力还在长材等中低端产品线中小钢铁企业,这不啻为极大利好—不仅成为救命稻草,而且还抓住了机会大赚特赚。
2011年1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钢铁企业的发展方向:加速调整产品结构、优化技术装备、提高创新能力,今年以来全面实施市场高端化和差异化战略,大力研发优特钢等高端产品,打造国内重要的精品钢材基地。
面对微利困境,国内钢铁业的针对举措似乎还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能不能找到一剂标本并治的良药,选择一条合适的路径,真正地突围出去,仍然在考验着中国钢铁行业的应变与救赎能力。
公司常年代理宝钢成都天津鞍钢常钢等十大钢厂及德国日本公司常年代理宝钢成都天津鞍钢常钢等十大钢厂及德国日本等进口无缝管合金钢管流体光高压管等欢迎广大客户前来订购订购热线:。节假日照常营业 公司常年销售各类钢管,各种型号材质齐全,价格低质量有保证交货期短。 努力实现“双赢”互利。
联 系 人: 李翠 电 话:0635-2931388 0635-2931877 移动电话: 传 真: 86- 地 址: 邮 编: 252000 E-mail: 公司主页:http://www.lhwfgg.com
|